崛起的張家界

我對天門山有關問題的解釋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09:30 來源:durdah.com 編輯:okzjj.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
我對天門山有關問題的解釋
    覃功炯
    在張家界風景區(qū)之南30公里,永定城區(qū)南郊8公里之處,有一座海拔1517.5米的雄偉高山,叫天門山。它是一座四壁臨空的臺地形孤山。山頂面積1平方公里。在山的東部,朝南、北兩面的絕壁上有一處高130多米,寬30多米的巨型溶,穿絕壁而見對面藍天,明朗如門,天門山由此而得名。
    1985年10月,筆者應原大庸市委、市政協(xié)邀請,受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委派,前往湖南大庸,考察天門山地質、地貌及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探討風景地貌成因,評價其構景特征及在這一地區(qū)的旅游意義。考察期間,筆者登臨天門山、張家界作了較為系統(tǒng)的野外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,并以《大庸天門山》為題,寫了專題考察報告,這里只就人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作一簡要解釋。
(一)天門為何
    由于天門造型奇特雄偉,對的形成,當地仙、神之說頗多,大庸市(原縣級市)委、政協(xié)希望通過考察對天門的形成作一科學解釋,因而,筆者對天門的巖溶現象作了較多的觀察和調查。
    天門之所以形成,有其所具備的有利地質構造條件。天門一帶有一處軸向3200的小向斜,在山的南面,面對天門測得的東側地層微向西傾,傾角10'-15。,之西側地層微向東傾,測得傾角10'-12。,向斜的核部正對天門道。天門的東西兩壁為兩條走向3200左右的節(jié)理所切。并有一條走向40。的節(jié)理在天門處與它們相交。天門頂之上兩處巖溶漏斗,也對巖溶過程起了重要的作用。雨水落下之后,地表水順地面斜坡向漏斗處流動,一部分滲入土中的水,也會順著地層的層間裂隙向向斜的核部匯集。匯集的地表水和滲入的地下水順著核部的節(jié)理空隙下流,并不斷的溶蝕了節(jié)理兩壁的石灰?guī)r,在節(jié)理帶上開始形成一系列串珠狀的小溶。這個過程與師法的溶蝕過程相似,由獨立的小到溶蝕為串通的大,溶蝕的過程伴隨著局部的崩塌。隨著溶蝕作用的不斷進行,最終兩組穴合并為一個整體,形成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天門?,F今,我們還可以看到沿著與天門相交的走向40°節(jié)理上的成串的小溶,以及崩落的石塊。
    天門的形成和演化勢態(tài)也是很值得重視的。
    頂之上的兩個漏斗,直徑在8米以上,漏斗容聚著雨水和凝結水并向下滲漏,在下仰視,可見北漏斗的溶蝕的兩層溶和南漏斗不斷擴大的巖溶裂隙??疾鞎r,雖時值金秋,天氣晴朗,卻仍有漏下的水滴,涓涓不斷,有人冠以“梅花甘露”,實為巖溶漏水。滴漏處有石鐘乳倒掛。溶的溶蝕和崩塌是由南北兩端向中心發(fā)展的,這與南北兩個漏斗的聚水溶蝕作用有關。北漏斗已經崩破,僅殘留一半,南漏斗照此發(fā)展趨勢也終有溶穿崩塌的一天。在下觀察這座天橋已呈現出南北兩端薄,中間厚的T形頂。這正是兩個漏斗溶蝕崩塌的結果。因此,天門還將保持著由南北兩端不斷向道中心溶蝕,橋不斷減薄,裂隙不斷擴大的溶蝕勢態(tài),道將由長變短,天橋將由厚減薄,終有一天破石穿,天門山將變?yōu)閮勺路濉?br />     縣志曾記過有關天門開情況:“武陵郡有嵩梁山,高峰孤聳,素壁千尋,吳永安六年其山開,玄朗如門。孫休以為嘉祥,分武陵置天門郡(《水經注》)。”經查證,嵩梁山即今天門山。吳永安六年(三國東吳時期),為公元263年,距今已1700多年。當時的吳景帝孫休把天門開看成是一種“嘉祥”的兆頭,因此,下令分武陵郡置天門郡??梢娛前汛耸伦鳛橹卮蟮氖录d入史冊的。筆者認為“其山開,玄朗如門”的記載尚屬可信,可能反映了天門的崩塌過程。天門山的形成到現在已有幾億年的歷史,巖溶作用持續(xù)了漫長的地質時期。在這個過程中,天門已經在逐漸形成,1700多年前的那次崩落,可能只是道之間的間壁擴大,而不可能是在那一次突然形成的。
    天門之開歸因為巖溶作用。
(二)天門頂涌水之謎
    除天門開之謎外,天門頂的涌水現象也頗有傳奇色彩。據目擊者介紹,在雨后的晴天,天門頂冒出一汪流水,流水涌出直掛前,從頂飛流直下形成名副其實的水簾,大庸城外十幾里之遙猶可望見,景色新奇而又壯觀。據傳,如此奇景十幾年、幾十年難遇一次,一旦出現,全城人奔走相告,爭相觀望。更有神奇?zhèn)髡f者將天門頂的涌水與天下政治事件聯(lián)系在一起,說天門頂涌水天下必出大事,如1949年全國解放,天門曾涌水相慶,1966年文革時期又應驗一次,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,天門涌水再度顯靈……神奇的傳說更增添了天門山的神秘色彩。筆者經過實地考察,拜訪目擊者和當地老人加以驗證,情況卻迥然不同。
    從地質特征來看,由于天門頂處于一個向斜的核部,加之兩邊的地形都比頂地面高,天門頂又有兩個巖溶漏斗。北漏斗已溶蝕崩破,其西側仍有一小泉眼,終年有細小流水不斷涌出。降雨時,地表水順兩面山坡向頂漏斗灌水,暴雨時地表水夾泥沙較多,可能一時將漏斗底部的漏口堵塞而發(fā)生積水現象,同時滲入的地下水沿向斜翼部的層間裂隙向核部匯集,在沿途也有溶蝕作用,將會順層間裂隙溶蝕一系列的坑,大雨過后也有泥沙在這些小空中發(fā)生暫時性的堵塞,從而使?jié)B入的地下水不能很快從頂的泉口涌出,這就有一個滲入、淤積、疏通的過程。一旦經過了這些過程,各方面匯集而來的地表水,包括巖溶漏斗中的積水和向斜翼部滲入的地下水,都將從頂傾瀉而出,水簾的景觀就發(fā)生了,而且可以延續(xù)一段時間,直到這些積水流盡為止。這個過程有長有短,有的雨后即有,也可以在雨后放晴數日發(fā)生。
    為了證實以上的觀察結論和解釋,筆者拜訪了很多天門頂涌水現象的目擊者,并訪問了長期住在天門山下的幾位老人,其中1949年涌水的現象有眾多的目擊者,都一致確認涌水現象的出現,一般在多雨的5月。天門山林場的幾位守林老人告訴筆者,天門涌水的現象年年都有發(fā)生,只是有大有小而已。在老人們的記憶中有1933年、1949年兩次為大,都是發(fā)生在雨季。老人們介紹涌水直接與降雨有關,雨大則涌大水,雨小則水小。并稱1984年5月和1985年都有過幾次大的涌水。1985年就發(fā)生了兩次大的涌水現象,除山下老人們看見之外,還為天門山頂林場工人所看見,即5月一次,8月一次,都發(fā)生于雨后。
    由于雨中和雨后的天門山常常被云霧所蔽,天門頂的大多數涌水現象并不易被遠處的人們所望見,偶有雨后晴天發(fā)生的幾次被城內人們所看見,便被一些人神化了,因此,生硬地將正常的自然現象與政治事件聯(lián)系在一起,是完全沒有根據的。
    天門頂涌水是一種自然的巖溶泉水涌水現象。

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