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重特大地質災害如何看怎樣防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33:46 來源:durdah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和極端天氣增多是主因
記者:從這兩年發(fā)生的汶川、玉樹地震,到近期甘肅舟曲及四川、陜西等地發(fā)生的一系列泥石流地質災害。為什么我國重特大地質災害接二連三發(fā)生并且損失如此嚴重?
  田廷山:地質災害接連不斷,首先要看地質構造,我國大陸主體處于十分獨特的全球構造部位。從全球構造位置來看,我國處于亞歐、印度洋、太平洋三大板塊的接合部位,地質構造活動相對強烈,強烈地震活動頻繁發(fā)生。而近年來相繼發(fā)生的冰島火山、印尼海嘯、汶川地震、海地地震、智利地震等,都表明地球處在一個相對活躍的地殼活動期。地震活動和地質構造運動對地球表層影響的巨大程度,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。它造成了地表巖石的破碎,讓工程地質條件變得脆弱,在強降雨作用下,很容易形成重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。
  全球氣候變化,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(fā),是形成地質災害高發(fā)的另一個主要原因。我國西部處于東亞季風區(qū),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對我國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。今年以來,我國氣候異常非常明顯。從去年冬天到今春的干旱,再到現在的局部地區(qū)強降雨,情況非常罕見。像舟曲等地區(qū)誘發(fā)泥石流的瞬時降雨量,是有文字記載以來從未遇見過的。
汶川特大地震損毀了很多山體,容易發(fā)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
記者:近期甘肅舟曲、隴南和四川綿竹、汶川連續(xù)發(fā)生泥石流災害,他們之間有聯系嗎?
  田廷山:地質災害大都不是獨立發(fā)生的,而是災害鏈中的一環(huán)。比如地震活動可以誘發(fā)大量崩塌、滑坡災害,隨強降雨常常形成泥石流。而震后的強降雨,暴發(fā)泥石流的幾率就更大。所以,要說目前我國連續(xù)發(fā)生地質災害的原因,一定能從災害鏈的前段找到原因。兩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實際上損毀了很多山體,山體一旦被震松,在局部地區(qū)強降雨的誘發(fā)下,很容易發(fā)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。
  再從地質環(huán)境上看,甘肅舟曲、隴南和四川綿竹、汶川這幾個連續(xù)發(fā)生泥石流災害的地區(qū),其實都處于同一個地質構造帶上,就是印度、歐亞、太平洋三大板塊的擠壓帶。這個地區(qū)恰好是構造活動的活躍區(qū),本身就造成了青藏高原上升。巖石破碎、山脈陡峭,峽谷縱深,這些條件容易發(fā)育地質災害。
防與不防結果大不一樣
  記者:面對地質災害頻發(fā)的嚴峻局面,我們應當如何應對?
  田廷山:面對地質災害,我覺得就兩個字,一個是防,一個是躲。所謂防,就是把工作做到前面,對地質災害隱患區(qū),一定要搶在災害發(fā)生前做好工作。有的時候,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。凡是有地災威脅的隱患點,一旦遇到極端氣象,就必須加強防范,要隨時觀察隱患點的變化情況,任何成災的蛛絲馬跡都要引起高度重視,一旦有成災跡象,應及時啟動應急響應,堅決撤離人員。所謂躲,不僅在時間上要快,還要注意方法,特別是路線的選擇。在躲避泥石流的時候,一定注意千萬不能順著它的方向,而要向垂直于泥石流運動的兩側方向跑。
  發(fā)生過泥石流后,山體會處在不太穩(wěn)定的狀態(tài),山體的穩(wěn)定需要一段時間,所以一旦有局部地區(qū)降雨或者其他自然災害,很容易再次發(fā)生地質災害,必須高度警惕,加強防范。不要開展破壞山體穩(wěn)定性的工程活動,像切坡、采礦這樣的工程必須停止。此外,要保持整個溝渠的通暢,及時清理物源區(qū)及行洪道內的堆積物,山要穩(wěn),水要通,我們才安全。同時,避免再將建筑物修建在行洪通道內。
  目前國土資源部全系統(tǒng)專家共同努力,剛剛完成了《甘肅省舟曲縣“8·7”特大泥石流災害及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》、《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表》和《舟曲縣“8·7”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后泥石流白龍江兩岸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報告》。這些成果能夠為災后重建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。
  另外我國人口眾多,山地占國土面積的2/3,相對條件比較好的土地并不豐富。大批人口在山區(qū)生活,而恰恰是山區(qū),地質災害易發(fā)、頻發(fā),而且災害一旦發(fā)生,損失就很嚴重。
            據新華網 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